• 加载中...
  • 加入收藏
手机版 扫一扫
四川高校

光明日报头版聚焦川大百廿校庆

时间:2016年09月23日 信息来源:四川大学 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9月19日,《光明日报》头版以《川流不息 大容大为——写在四川大学120周年校庆之际》为题推出四川大学校庆特别报道。   报道开篇即写道,“走过120年风云岁月,川大从诞生的那天起,便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度,根植祖国大地,站在科学与社会发展的前沿,书写与民族共进的壮丽篇章。”   随后,报道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介绍了四川大学近年来在改革发展中取得的成绩。   报道文末强调,“川大始终以培养‘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扎实的专业知识、强烈的创新意识、宽广的国际视野的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为己任,在砥砺前行中始终坚持为民族聚才,为国家作为。”  

光明日报头版聚焦川大百廿校庆

 

   全文内容如下: 

川流不息 大容大为


——写在四川大学120周年校庆之际


作者:本报记者 李晓东 危兆盖 《光明日报》( 2016年09月19日 01版)


  新学年伊始,四川大学就谋划在年科研总经费破18亿元的基础上再拿出数千万元支持原创性计划,鼓励科研人员及一线教师大胆创新,产出一流科研成果。

 

  走过120年风云岁月,川大从诞生的那天起,便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度,根植祖国大地,站在科学与社会发展的前沿,书写与民族共进的壮丽篇章。

 

  纳世界之智 开风气之先

 

  川大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花了不到3年时间便引入33名高端顶尖创新人才。这里集聚了生物、制药、化学等多学科的400多位优秀科研人员。这里也是“国家生物治疗协同创新中心”。在川大,借助学科综合优势,新一轮高端交叉学科平台建设全面开启,合成与化学生物学、生物医学信息大数据、新能源与磷化工技术、数字人文社科研究等领域迈入国际领先水平。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兴栋团队,正是集合了材料、生物医学等多学科的优势,首创生物材料骨诱导理论。

 

  瞄准世界学术前沿与国家区域重大战略需求,川大融四海之力,着力打造“纳世界之智力为我所用”的新格局。现有两院院士14人,长江学者60人,“杰青”43人,国家“千人计划”80人,“青年千人计划”46人。

  学校从世界一流大学引进70多名全职高端外籍教师,共同探索“探究式、小班化”课堂教学改革和学术型社团建设,通过国际化教学和专业化社团指导,给学生传递前沿知识,培养科学精神,提升创新能力。目前小班课比例已达70.5%,“创新创业型”和“实践应用型”课程达2000多门,学生学术型社团已注册成立600多个。

 

  集创新之才 出领先成果

 

  “一流学科建设是一流大学建设的基础;一流专业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更是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支撑。”川大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和平如是阐述自己的办学理念,“川大要更加突出和强调一流学科和一流专业建设。”

 

  川大基础学科研究有“特区”,而前沿学科跨越发展则有源源不断的政策保障。学校创建的不确定性信息处理中心、生物材料与生物力学等21个新兴交叉学科中心瞄准科技前沿,构建起以贡献和绩效为主导的收入分配机制。攻克岩石力学理论难题、实现岩体力学研究方法突破的谢和平院士团队,承担国家新药创制综合大平台建设的魏于全院士团队,首创“无铬鞣制”清洁理论与技术的石碧院士团队,攻克了我国磷化工重大科技难题的钟本和教授团队等脱颖而出,引领川大创新人才培养。 

 

  川大校党委书记杨泉明教授说:“一流学科建设是一流大学建设的基础,承载着大学的发展未来,要紧紧围绕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目标,强化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川大的一流学科及一流专业建设正在蓬勃发展,2015年获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经费约2.58亿元,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科研基地达13个,进入ESI排名世界前1%的学科达13个,办学总经费增长到48.82亿元,各项指标均进入全国高校前列。

 

  施创新驱动 担时代使命

 

  去年11月,川大与成都市联合提出科技成果转化行动计划,推出科技成果“三权”改革、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建立校市企协同引进高端人才制度等16条具体措施,进一步激活了科研动力。如今,科研人员在成果转化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可达70%。

 

  川大智胜将计算机技术、图像图形技术等运用于空中及地面的交通领域,不断推进技术创新,满足国家重大需求,在民航空管领域的市场占有率居国内厂商第一。而这样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在川大有60余家。今年5月,学校成为国家首批“双创”示范基地之一。

 

  依托学科专业资源和“万门课程建设”工程,学校为每一个学术型社团选配指导单位和指导教师,让社团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双创精神和能力培养的第二课堂。目前,参与学生4.3万余人次,实现33个学科型学院全覆盖。2015年,川大学子在首届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业大赛中斩获两项金奖。

 

  “川”越风云三世纪,“大”容天下两甲子。川大始终以培养“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扎实的专业知识、强烈的创新意识、宽广的国际视野的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为己任,在砥砺前行中始终坚持为民族聚才,为国家作为。

 

  (本报记者 李晓东 危兆盖)

   新闻链接: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6-09/19/nw.D110000gmrb_20160919_7-01.htm?div=-1
上一篇:同迎校庆 共建“双创”——四川大学
下一篇:“共庆川大120周年校庆——千名华西医生在您身边”大型义诊活动盛大举行
(作者:佚名 编辑:四川大学)

我有话说

新文章

门文章